本报讯 近日,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市相关单位对今年5月份北京地区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分析,形成结论如下:综合判断,5月份本市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需重点关注森林火灾和风雹灾害风险,以及降水、大风等天气影响。
在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方面,气象预测分析显示:5月份,本市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略偏少,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略偏高。
森林防火形势分析显示:5月份,随着草木返青,植被含水率上升,全市森林火险形势较前期有所缓和。但节假日期间,公众进山入林、踏青游玩人数将持续增多,防火区内易出现烧烤、吸烟等违规用火行为,火源管控难度有所增加。综上,5月份全市森林火险气象条件、林内物候条件、火源管控因素条件接近常年同期,但由于气温整体较高,以及春季频繁大风天气影响,森林火险条件仍趋于不利,人为因素引发森林火灾风险较高,需加强关注。
风雹灾害形势分析显示:据历史灾情统计,5月份本市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增多,风雹灾害数量有所上升,对城市运行、建筑施工、农作物生产等领域影响较大,可能出现高空悬挂物吹落、危墙倒塌、农作物受损减产甚至绝收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形势分析显示:根据地质灾害多年发生规律和气象预测,5月份为本市地质灾害低发期,主要关注降水、大风、人类活动等可能引发的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为山区交通沿线、房前屋后、部分景区以及采空区等。
在防范工作措施方面,要持续做好风险会商研判:各部门持续做好会商研判,重点针对大风、降雨等天气加强监测预报与综合研判,及时通报预测预报成果,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和灾害风险提示,提前优化灾害救援力量分布和资源配置,做好抢险技术支撑保障。
做好极端天气应对:遇大风、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加大临时构筑物、广告牌、水电气热管线、在建工地、旅游景区等场所设施的安全隐患排查;减少高空、户外施工作业,必要时采取停止高风险作业、关闭易受灾区域公共场所、转移疏散高风险地区人员等刚性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强化森林防火工作:持续推进“三长负责制”等有关责任制的落实,实化网格化管理,切实打通基层责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做到动态清零;持续开展联合打击野外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重点查处防火区内违规烧烤、吸烟、施工动火、农事用火等行为;组织森林火险形势会商研判,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充分发挥“五位一体”林火监测体系和各级森防队伍带装巡逻作用,通过卫星热点、视频监控、地面巡查、空中巡护、舆情监测、火警核报等多途径,精准感知火险、立体监测林火,确保火情早识别、早发现、早处置。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工作,依照本市突发地质灾害汛前排查结果,加强致灾体发生变化部位的重点巡查工作,并在“五一”期间增加巡查频次;继续推进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严把工程质量和安全,切实提高抵御地质灾害风险能力;针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的大型活动和相关建设,应落实事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扎实开展备汛工作:压紧、压实各项基础工作,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四预”能力建设,继续完善汛前准备工作,做好防御责任制落实、预案修编优化、防洪宣传演练、洪涝风险分析等工作;全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一年基本恢复”项目汛前全部完工;协调做好汛前动员、培训等工作,提升群测群防员和应急队伍、管理人员技能。
(区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