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怡飒 姜灏 赵自谦)“《丰台时报》每周3期,对开8版,正反面印刷,报头为红色……”在“集报大王”李铁光的家里,77岁的李老一边向记者展示他记录的《丰台时报》“报目”,一边分享藏报感悟。在这本发黄的“报目”册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他收藏的三万多种报纸,报名、报型、开张等信息一目了然。集报六十余载,“集报大王”李铁光的故事被各大媒体报道,在全国举办报展一百多次。但要看最令人震撼的集报场景,还要去李老的家庭藏报馆一探究竟。
报纸和“老伴儿”一样重要
李铁光是北京人民机器总厂的退休工人,两年前,他和老伴儿从东城区搬到了太平桥街道天伦北里小区,成为丰台邻居。“没搬进来之前,我们就开始对房间进行规划了,要腾出个屋子专门做收藏,多置点文件柜。”李铁光回忆道。
于是,约8平方米的卧室被李老改成了一间藏报室。在这方小天地里,十万多份报纸顶着天花板摞着,如同一座“报山”,整个房间只够一人侧身通过。震撼的是,这些报纸整整齐齐地排布,航空航天类、神舟探月类、国庆节类、号外、春节类、生日报、体育报、冬奥会报……李老用自己的分类方式将这些报纸归类,并清晰地贴上便签,方便随时查找。
在家里其他各个角落,也到处都是集报相关元素。他还收集各类报纸的报头,并将它们用相框裱起来。“这个像水车造型的相框是我从潘家园旧货市场淘的,用来裱报头刚刚好。”李铁光说,收藏报纸是爱好,更是一门学问,怎么分类才能更好查找,如何贮藏才能延缓纸质老化,甚至怎么能够从报纸里找到有趣的元素进行二次收藏,是李铁光每天要研究的问题。每当发现一个新型收藏方式,他就会立刻投入行动,把报纸收藏玩出花样。
李铁光收集的第一份报纸,是他上学时学校发的《少年报》,那时他还不到10岁。全班只有这一份报纸,大家传着阅读,看完后他就把报纸收了起来,他与报纸的缘分就这样连在了一起。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7岁的李铁光看到人民日报的汽车在发放号外,他一路追着汽车跑,到了东四才“抢到”一份珍贵的号外。得到一份珍贵的报纸,能让他高兴好几天。
1971年李铁光结婚时,小小的屋子堆满了报纸,新媳妇毛淑英打趣道:“人家结婚送衣裳,你倒好,送我一屋报纸。”李铁光憨笑道:“谁让我喜欢呢,你不也是因为喜欢我咱俩才走到一起的。你,我不能缺;报纸我也不能缺。”几十年来,毛淑英也一直在用行动支持着老伴儿,帮他收藏、整理、塑封。“报纸和‘老伴儿’一样重要!”李铁光笑着说。
二百多份异型报大多为当今罕见孤品
在藏报室里,除了人们常见的纸质报,李铁光还有二百多份罕见的异形报纸。它们或是材质特殊,或是大小特殊,或是版样别出心裁,李铁光统称它们为异型报。
这些异形报大多为当今孤品,十分珍贵,因此每张报纸都被套上了独立塑封袋,便于长期保存。异型报中,有用金属、丝绸、棉布制成的报纸,也有布满凸出圆点的盲文报。有镌刻着时代印记的邮票报、电话卡报,也有承载着日常生活功能的地图报……记者注意到,在一张标着“火柴老报纸”的版面上,整齐地排列着三十多张火柴报盒,盒子表面印着各类老报纸,它们是当时《民报》《神州日报》等的微缩版。
“集了六十多年报纸,也和全国各地的报社打了不少交道,凡是跟我接触过的人,都知道我是个‘报痴’,他们只要有值得收藏的报纸,就会第一时间给我寄过来。报纸越集越多,便有了现在的藏报馆。”李铁光说。
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对报纸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让李铁光最为骄傲的,莫过于他和家人花费两年时间做的208米“奥运长卷”。“快看,这就是北京晚报出的奥运号外。”李老和老伴儿小心翼翼地展开208米长的“奥运长卷”,这是2008年时他们全家总动员,将收集到的所有和奥运相关的报纸粘在一起,组成这个宽1米、长208米的“奥运长卷”。李老说,“那时听说晚报要出号外,每天我都和老伴儿早早地去北京站等着,为确保万无一失,大女儿和女婿去天安门等,小女儿和女婿去西单等,终于集齐了所有奥运号外。”奥运会结束后,全家7口人挤在李老不足60平方米的家中一起动手拼贴长卷。像这样的长卷,李老家还有两个,分别是长60米的“国庆长卷”和90米长的“建党90周年”长卷。
在李铁光收藏的所有报纸中,年代最久远的当数“百年老报纸合订本”。轻轻翻开这册百年老报,报纸最初的颜色已经褪去,泛黄的纸面右侧写着“申报第三张”几个大字,报纸的纸张也已酸化变脆,稍有不慎便会撕破。“这册报纸中最早的是1913年的,距今已经111年了。”李老抚摸着报纸,感慨地说。
不能让报纸在家“睡大觉”
“我不是报纸保管员,不能让这些报纸在家‘睡大觉’。”这是李铁光对报纸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在他看来,报纸是美好的回忆,更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份报纸都要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从1990年首次举办北京市个人藏报展到现在,李铁光先后举办了百余次藏报展览,带着他的报纸奔波于北京、上海、西安、常州等各大城市。2003年,他的家庭藏报馆首次对外开放,凡是对报纸感兴趣的都可以去李老家里一览集报风采,触摸厚重历史。
这几年,李铁光的家里迎来了很多丰台区的小朋友们,李老很喜欢孩子,爱让孩子们称他“姥爷”。“每次有孩子过来,我都会把那些有意思的异型报摆出来,拿着我的自制教具给孩子们上课。大家对火柴报、扑克报、金属报、航天类报纸非常感兴趣,叽叽喳喳问个不停。我就以报纸为切口,为他们普及报刊知识,讲述动人的历史。”李铁光说,报纸放那没用,要想尽办法让它变成“活”教材,串起历史脉络。如今李老的家里不仅是藏报馆,还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丰台区的航天航空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每当《丰台时报》有重大航天类新闻时,我都会收藏起来。”李铁光说,未来想办个航天主题报展,他来当义务讲解员。“我虽然77岁了,但要去讲报纸、讲国家发展,有的是精力!”采访结束时,李老说出了自己的心愿,他希望这十万多份报纸能继续为老百姓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