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0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发地里的“繁花”
新发地国际榴莲馆资料图 原梓峰 摄
操着一口晋中方言的薛福荣并不善于言辞,可一说起车厘子就如数家珍。
从最初去越南进火龙果,到后来创办公司,在越南投产基地,郑玉强的火龙果生意一干就是近20年。

  新发地,是首都北京的“菜篮子”,全国农贸市场的“地标”,更是亚洲最大的蔬菜水果交易市场,这个被外国纪录片《中国春节》誉为“北京饮食文化的灵魂”的地方,也被年轻人戏称为New Found Land,是他们实现水果自由的应许之地。

  新发地里的资深业户大多都是在二三十年前来自“山河四省”的贫苦农村,没有上过多少学但渴望改变命运的他们,十七、八岁就跟着亲戚或同乡闯北京,阴差阳错地汇聚在新发地从事起蔬果批发生意,凭借着吃苦耐劳而致富。他们当中,有的靠着头脑灵活、有闯劲做到了单品大王;有的奔赴国外建立了种植基地,跨国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越南的火龙果、泰国的榴莲、澳大利亚的芒果、新西兰的奇异果、智利的车厘子、阿根廷的蓝莓……一船船异国水果,漂洋过海几万里,丰富了国人春节的果盘,成就了新发地的财富传说。随着互联网大潮涌动,习惯了与田间地头农民和商超打交道的新发地业户又把电商经济做得如花似锦。

  春节期间,新发地有2000家商户驻守市场,他们根据监测动态调整投放果品,保障市场供应充足。进口车厘子、榴莲、火龙果等水果成为市场上最抢手的年货,销售量迎来一年中的最高峰。记者在不同时段探访了这座亚洲最大“菜市场”里的国际果品交易区域,深入了解进口果品供销情况,感受进口果品市场繁荣背后的辛劳付出。

  榴莲“大王”

  从销售大葱的女商贩到操盘国际贸易的女商人

  “我们在产地预备了2.5万吨榴莲,春节期间稳定供应北京四分之一的商超、果蔬店。爱媛果冻橙、丹东草莓、南美车厘子等春节最受欢迎的水果都非常充足……”下午3时,正穿梭在国际榴莲馆直播摊位间和网友互动的毛勇习快人快语,她是新发地之前评出的“大葱大王”,也是现在的“榴莲大王”。

  “我是真正的苦出身,患难夫妻、白手起家。”上世纪80年代初,毛勇习出生在河南周口商水的一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20岁刚结婚生子,毛勇习的丈夫就突患腰椎间盘突出,意外瘫痪在床,为给丈夫治病,2002年底,背着一身债的毛勇习跟着老乡来到北京新发地给人打工,以剥葱为生,“一小时3块钱,每天干10个小时。”突如其来的非典又让他们措手不及,“当时好多老乡都回老家了。”毛勇习跟丈夫说:“如果回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还一辈子债,种一辈子地,我不甘心。”非典过后,市场缺菜缺人手,这给毛勇习带来了意外机遇,她买了辆五征三轮车,自己拉季节性蔬菜销售,后来逐渐聚焦在了北方人吃饭离不开的大葱上,大葱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慢慢有了自己的大葱基地。

  “大葱我们是‘种全国卖全国’,最南边种到福建,最北边种到内蒙古,西面我们种到甘肃,山东更不用说了。冬天我们南菜北运,夏天北菜南运,每天的交易量有100多吨。”随着大葱经营情况越来越好,头脑活络的毛勇习又开始进入进口水果行业。“最先倒腾的是柑橘、爱媛橘、粑粑柑,做了五六年。”

  去年春节前夕的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新发地市场留守商户和采购年货的群众。总书记的关心和慰问,让毛勇习备受鼓舞,也更加有信心、有干劲全力配合新发地转型升级,明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现在国际榴莲馆的前身是2009年成立的海南木瓜厅,客户群相对比较窄。近几年各种进口水果大量涌入中国,去年我和合伙人筹划把海南木瓜厅升级改造成现在的国际榴莲馆,榴莲品种更丰富,价格更亲民了。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许多主产榴莲的东南亚国家的头部商家都会找我们合作。他们将产品运到国际榴莲馆,我们再帮他们销出去,主要是马来西亚猫山王、泰国金枕、越南干尧等品种,春节前的价格从每斤28元到50元不等。”毛勇习讲起了自己创办国际榴莲馆的初衷,“以前国内榴莲贵,是因为从采摘到运输到通关,每个环节都比较慢,容易造成榴莲的变质,商家会把这些损耗加进去。随着‘一带一路’的拓展,以前马来西亚榴莲到中国可能需要15到20天,现在榴莲从马来西亚到中国只需要7到10天。从前空运的泰国榴莲寥寥无几,现在泰国榴莲从树上采下来直接乘飞机到北京进入国际榴莲馆,陆运通关也特别便捷,不但降低了损耗,价位也降低了,更重要的是,保证新鲜度和口感,让北京普通市民也能实现榴莲自由。”

  “有好多人都说我以前卖大葱味道比较重,现在卖的榴莲味道也比较重,开玩笑说我是重口味。我觉得我是在不断提升自己,卖大葱时,我是和田间地头种大葱的农民打交道的女菜贩,现在我是跟全球贸易商家打交道的国际女商人,一些国际商家主动找我们合作,比如中东的商家把他们的石榴、椰枣、百香果带过来,又将我们的土豆、洋葱、西蓝花带回去……”毛勇习说。

  车厘子“大王”

  一条“快线”

  运来车厘子自由

  很难说清,新发地到底是北京每天最早醒来的地方,还是北京每天最晚入睡的地方,在春节档交易最繁忙的时候,这里是一座真正的“不夜城”。

  凌晨两点,当大多数北京市民还在甜美梦乡中酣睡时,北京泰和创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薛福荣就已经赶到新发地进口水果展销中心开始工作了,核对订单、搬运货物。冬日的冷风让他的脸颊皴得通红,和改革开放几乎同龄的他,斑白两鬓旁夹着一副时髦的藏蓝色耳传导运动蓝牙耳机,手机从不离手,不断接收与回复源源不断的订货信息。从事水果进出口业务20多年,联系业务的通信工具从固话、BP机到大哥大,从诺基亚到苹果再到用上了华为旗舰机,早出晚归的生活却从未改变。

  薛福荣每天都是从凌晨两点就开始在市场上发货,一直到晚上六七点钟,20多年来天天如此,春节前夕更是连轴转。凌晨来进货的大多是各大商超,还有些小商小贩,身为北京泰和创业的销售经理,他必须得提前来把好产品关,把客户联系好。在寒气逼人却混合着水果香甜气息的库房里,分门别类堆满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时令水果,在薛福荣的统筹安排下,一箱箱新鲜水果被接货人带往四面八方的春节市场。

  “今年春节前,智利直航‘车厘子快线’第一次可以直达天津港,京津冀车厘子价格落到一斤二三十元,真是可以实现车厘子自由了。现在我们有10多个品种,最常见的品种就是早期桑缇娜,口感比较符合大众,此外比较受欢迎的还有酸甜口的拉宾斯,还有科迪亚、瑞吉娜等晚熟品种。目前拉宾斯品种的车厘子正当季,性价比最高。”操着一口晋中方言的薛福荣并不善于言辞,可一说起车厘子就如数家珍。

  在不间断手机联系业务的空隙,薛福荣回忆说:“我十七八就跟着老乡来到北京闯荡,水果一卖就是20多年,记得20多年前进口水果很稀罕也很贵,也就是东南亚的香蕉、美国的脐橙、蛇果这些,很多人春节期间才舍得买点作为点缀,随着国门越开越大,进口水果也跟着平民化了。车厘子易腐烂、保鲜难,之前主要靠空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早些年一个冬天整个新发地也就卖一两吨,现在光我们一家就差不多卖三四百吨。以前卖进口水果算是暴利,一箱可以赚100元,现在一般赚五到十元,我们在智利有种植基地,能够做到产地直销,走的就是薄利多销,品种品质也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后,作为梨果集中产区的山西原平同川果农开始尝试走出家门推销自产的酥梨,赵新文的父亲赵吉财就是最早到省城卖梨子的人。“我父亲当年骑着自行车在太原卖一冬天梨,能挣一千元。”已经“奔六”的赵新文对记者回忆说,几年后原平果商开始走向全国批销香蕉、柑橘、荔枝等南方水果。赵吉财是最早一批到北京的原平果商,靠着踏实诚信、勤奋互助在北京立足。

  20多年前,还在煤矿上打工的赵新文追随父兄来到北京从事进口水果批发业务。他们从在四道口经销进口香蕉起步,2000年前后,国内进口水果放开,赵新文事业逐渐壮大,带动一大批老乡都加入到进口水果批发这一行业中来。

  时至今日,仅仅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上,就有30多家经营进口水果的同川籍企业,从业人员1000多人,都是来自同川的父老乡亲。他们的进口水果销售量占到新发地市场70%以上的份额,长年经销30多个国家、40多个品种的进口水果。他们不仅创立了自有品牌,还频频走出国门,到南美、欧洲、东南亚、非洲与国外果农果商直接对接,带回全球最新鲜、最当季、品质最好的水果,和一大批国外客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火龙果“大王”

  越南包地3万亩

  转运销往俄罗斯

  “火龙果全年都可以供应,但数春节市场最受欢迎。”中午时分,从凌晨时分就开始忙碌节前供货的北京郑氏阳光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玉强才稍有空闲接受记者的采访,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他来自河南南阳桐柏,那是豫鄂交界大别山区的一个穷山沟。上世纪90年代初,他跟随老乡来北京,当时骑着三轮车摆地摊卖水果,后来生意一点点做大,逐步转向利润高的进口水果。从最初去越南进火龙果,到后来创办公司,在越南投产基地,郑玉强的火龙果生意一干就是近20年。

  “我们在越南胡志明市和平顺省拥有3万多亩种植基地,亩产量在每年1万斤左右,从种植、采摘到分拣一条龙。集中成熟的火龙果放在以前,运输就是一大难题,以前从云南陆路口岸入境需要两三天,等海关查验结果合格后才能通行,自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以来,只要手续准备齐全,当天就能入境,陆运到北京只需要7天,我们种的火龙果销往全国,还可以转销到俄罗斯,‘一带一路’让进出口贸易方便快捷了很多。”郑玉强不由得感慨地说。如今,郑玉强的公司每天火龙果的销量都有十几吨,春节前后更要根据供需情况加量,特别紧俏。

  “如今,我的‘90后’客户全是在网上交易,根本都不用照面。”他对记者说,大的商超产地直采、水果线上交易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普遍习惯,蔬果生鲜连锁店遍地开花。用近40年的时间,靠两代人的努力建立起来的水果“圣地”顺应时代的要求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忙完春节,我将带领团队继续深耕越南和广西的种植基地,对种植、采摘、分拣、防虫害、监测等进行全面管理,进一步提高火龙果品质,也考虑在销售方式上转型升级,带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郑玉强新的一年有了新的目标。

  来源:

  《中国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文明
   第06版:文明
   第07版:人物
   第08版:乐活
新发地里的“繁花”
丰台报人物07新发地里的“繁花” 2024-03-06 2 2024年03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