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乾隆皇帝的御制巡视永定河诗碑因其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这座诗碑原在石景山庞村北惠济庙,后被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现被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借展)。位于丰台区永定河西岸的北京园博园内,也有一座仿制乾隆皇帝诗碑,引得市民流连驻足。
寻乾隆皇帝永定河诗碑,一波三折
乾隆,寓意“天道昌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
最初知道园博园有一座乾隆皇帝永定河诗碑仿制品,我猜是卢沟桥头和卢沟桥南惠济庙的碑,后在《丰台风情咏》诗集查到一首,但未标注出处。辗转询问后,我得到确切信息:原碑在石景山庞村,后移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为拍到诗碑,我委托儿子先去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后又得知此碑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借展,只得再次辗转。
说来也巧,这座御制巡视永定河诗碑由石景山庞村移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又转借至大运河博物馆,就好似循着永定河故道一般从北京西山转到京东大运河,围绕北京城转了一圈。
永定河险段 乾隆诗碑原址
庞村是永定河进入平原后的第一个村庄,地处该河险段,是防洪的重地。此地有永定河十八蹬、北惠济庙(永定河神庙)和镇河铁牛。
永定河迁徙无常,因此旧时也俗称无定河。它在石景山以上从未漫溢、泛滥;自石景山以下却曾经留下多条故道,历来是防洪重点险段之一。石景山前大石堤,俗称古河堤,就是人们常说的“十八蹬”。十八蹬长570米,宽约2米,由18层长0.6~2.5米、厚0.5米的花岗岩条石叠砌而成,并用江米汁灌缝,十分牢固。由于历年永定河水挟带大量泥沙,9米高的十八蹬现在仅露出地面5层、高不足3米。
北惠济庙(永定河神庙)在庞村西边,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圣祖帝指挥修堤后,在重修金代古刹卢沟河神庙时将其改称惠济庙。雍正七年(1729年)在庞村西建惠济庙。《日下旧闻考》记载:“石景山西南有敕建北惠济庙。永定河自石景山以下始筑堤防,为上游修浚要地。雍正七年,世宗宪皇帝命建庙以答神庥。赐名北惠济庙者,以卢沟桥惠济庙地当斯庙之南也。殿内供悬世宗御书额曰安流泽润。殿前额曰畿辅安澜,为乾隆御书。”从碑文得知,“惠济”为“敬神惠民”之意。
北惠济庙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山门3间,门额曰“敕建北惠济庙”,为雍正御笔。山门前有一对石狮,进山门有雍正御碑亭,殿内供奉永定河神;二进院大殿供奉真武大帝;三进院为乾隆御碑亭,碑亭北为藏经楼7间。庙围以红墙,植以翠柏,显得庄严肃穆。
此庙原有雍正、乾隆两座御碑亭,乾隆御碑亭现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两面恭勒乾隆御制诗各一章。
永定河东岸庞村原有一尊与真牛相仿的铁牛,由百余块生铁铸件拼就,为镇水之物。相传,铁牛内设暗器和一颗“金心”,洪水暴涨时,牛体内进水,牛即大吼,告诫人们从速逃离,以免水患。该牛身长约2米,高约0.8米,坐南朝北,头向西北永定河方向,遥望河对面的河道拐弯处。古人认为“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所以“牛能镇水”。另外铁牛和高台还可以作为一种标尺,比较容易让人发现水位的变化。
相关链接
卢沟桥旁的石碑
卢沟桥两端有康熙和乾隆皇帝4座石碑,其中有康熙八年(1669年)卢沟桥碑文和察永定河诗;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阅永定河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葺卢沟桥记》《过卢沟桥》《卢沟晓月》诗。
卢沟桥河神庙,也称南惠济庙。这里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永定河神庙》碑、乾隆十六年(1751年)《安流广惠永定河神庙》碑、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永定河惠济祠瞻礼作》诗。
诗碑阳面:提治水之法
此碑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立于永定河边。碑螭首方座,首身高405厘米、宽118厘米、厚41厘米;座高96厘米、宽173厘米、厚116厘米。额篆“御制”,诗后题“阅永定河堤因示直隶总督方观承诗”。碑阳、阴题诗均为清高宗御制,是其两次视察永定河堤时所作的五言诗2首。
阳面诗文《阅永定河堤因示直隶总督方观承》如下:
水由地中行,行其所无事。要以禹为师,禹贡无堤字。
后世乃反诸,祗惟堤是贵。无堤免冲决,有堤劳防备。
若禹岂不易,今古实异势。上古田庐稀,不与水争利。
今则尺寸争,安得如许地。为堤已末策,中又有等次。
上者禦其涨,归漕则不治。下者卑加高,堤高河亦至。
譬之筑宽墙,于上置沟渠。行险以侥幸,几何其不溃。
胡不筹疏浚,功半费不赀。因之日迁延,愈久愈难试。
两日阅永定,大率病在是。无已相咨询,为补偏救弊。
下口略更移,取其趋下易。培厚或可为,加高汝切忌。
多为减水坝,亦可杀涨异。取土于河心,即寓疏淤义。
河中有居民,究非久长计。相安姑弗论,宜禁新添寄。
条理尔其蘉,大端吾略示。桑乾岂巨流,东手烦计议。
隐隐闻南河,与此无二致。未临先怀忧,永言识吾意。
题中“阅永定河堤”即检查、视察之意。“直隶”是明清时期实行的直接隶属中央的地域制度,称直隶省,1928年改称河北省。“总督”是明清地方高级官员。
该诗第一句“水由地中行”引自《孟子·滕文公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指水在地中流淌,长江、淮河、黄河、汉江都是如此。洪水危害,派有德性的人去治理,坏事能变好事。
“要以禹为师,禹贡无堤字。后世乃反诸,祗惟堤是贵。”要学习大禹涨跌水精神,实行疏导;修堤是下策,切忌加高堤坝。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堤越修越高,河床越来越高,形成地上河,这是危险的。同时,他指出了解决的办法:“多为减水坝”。
“多为减水坝,亦可杀涨异。”减水坝又名“分洪坝”,即在河道一侧建造的溢流设施。当洪水上涨时,用减水坝以分洪使江河之水溢流他处,保护下游堤防,减轻或防止险情。
水是城市的命脉,河流经过的地方产生了城市。永定河在灌溉方面作用极大:乾隆时京南一带开辟稻田几千顷,便是由永定河或其地下水灌溉;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阴山嘴、莲花台修建了大型扬水站,引永定河水上山,灌溉长辛店农田……
诗碑阴面:叹民之艰苦
乾隆二十年(1750年),乾隆皇帝再游此地留下诗文,刻在诗碑阴面。原没有标题,便以该诗第一句为题。
诗文如下:
永定本无定,竹箭激浊湍。
长源来塞外,两山束其间。
挟沙下且驶,不致为灾患。
一过卢沟桥,平衍渐就宽。
散漫任所流,停沙每成山。
其流复他徙,自古称桑乾。
所以疏剔方,不见纪冬官。
一水麦虽成(谚云一水一麦之地),亦时灾大田。
因之创筑堤,圣人哀民艰(永定筑堤始自康熙三十二年)。
行水属之淀,荡漾归清川。
其初非不佳,无奈历多年。
河底日以高,堤墙日以穿。
无已改下流,至今凡三迁。
前岁所迁口,复叹门限然。
大吏请予视,蒿目徒忧煎。
我无禹之能,况禹未治旃。
讵云其可再,不过为补偏。
下口依汝移(总督方观承建议移下口于北堤之东),目下庶且延。
复古事更张,寻思有所难。
诗的第一句“永定本无定”是现实的真切反映。据记载,永定河共改道14次,其中清代8次,侵入京城5次——丰台区看丹村历史上曾有两股永定河道,所以称“看滩”(后改看丹)。因永定河常改河道,在康熙朝前被称“无定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丰台镇西仓库西边至西道口、广安门路以南至京汉铁路,是个三角形地区,面积约7000亩,称碴子坑。历史上永定河在此处发过洪水,留下了不少砂石。清末民初为建房屋在此挖过砂子和砂石,从而形成一个个面积不同的碴子坑。而且,各个碴子坑里都有水(永定河的渗透水和积存的雨水),有些碴子坑水相连。此外,碴子坑也是丰草河的发源地。
“一过卢沟桥,平衍渐就宽。”永定河上游全是山区,从海拔2300多米东灵山陡然过渡到海拔80米的冲积平原。据记载,永定河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44.2千克,年平输沙量650万吨。卢沟桥河底比北京城区高20~30米,是全国防汛的重点。
“因之创筑堤,圣人哀民艰。”作者注“永定筑堤自康熙三十二年。”感叹民众的艰苦。
■文/高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