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丰台区,有这样一批社区新闻发声人,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有故事、能发声、懂宣传。他们用纸笔、用镜头,书写身边有“温度”的人,挖掘社区有“鲜度”的事,参与基层治理,传递社会正能量。
社区新闻发声人是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在推动区域媒体融合过程中进行的一项创新实践,广泛动员和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到基层宣传工作中,让更多人成为老百姓的“金话筒”。如今,这支新闻发声人队伍已有一千多人。本期开始,本报将目光锁定在社区新闻发声人身上,在一个个动人故事里,看他们如何为社区代言,为居民发声。
家住东高地街道东高地社区的吴文祺是第一批社区新闻发声人,参与项目已有7年。没事去居委会转转,看看社区的新变化,拿起手机拍个短视频,传到发声人微信投稿群里,这是吴文祺的生活日常。78岁的吴文祺退休前是丰台区培智中心学校的校长,退休后,却以一名新闻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教书练就的文字功底还在,总想着能为社区做点事,宣传工作就正对口。”在吴文祺眼里,花开虫鸣、邻里帮扶、社区共建都是好的素材。“只要留心,处处皆新闻。”吴文祺说。
从信息员到社区发声人 初心不变
2016年,吴文祺所在的东高地社区开始创办东高地社区报,喜欢关注身边温暖故事的吴文祺积极报名,成为了一名信息员。“年龄大了,对着电脑编辑的活我干不了,但提供稿件,挖掘素材我在行。”
于是,吴文祺把目光对准社区,逢人就爱聊上一番,留意有没有值得挖掘的事。她也喜欢拍照,“今天社区又多了几张休息长椅,垃圾桶站前的垃圾分类又比昨天规范了些,55号楼前的堆物堆料不见了……”社区的点滴变化,都是吴文祺眼中的好素材、好镜头。记得那年,经常和吴文祺一起晨练的一位邻居因故要回老家,两人相处了快十年,默契十足。临别之际,吴文祺为她创作了一首送别诗,登载在了社区报上。“那份报纸我现在还留存着,它见证了我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吴文祺说。
2017年夏天,区融媒体中心为动员百姓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组建起社区新闻发声人队伍,由于东高地社区有报刊经营基础,便在这里挖掘出了首批发声人,吴文祺便是其中之一。
“新闻发声人大多是党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都属于‘草根’新闻人。”吴文祺说,从信息员到社区发声人,变的是称谓,不变的是传递温暖的初心。
队伍成立了,该如何发现好故事呢?“当时还有两个月就要迎来教师节,我便把目标锁定在了教师职业上,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大家族不就是现成的新闻素材吗?”
吴文祺的家庭是东高地社区典型的书香世家,自己是区培智中心学校首任校长,姥爷和母亲都是老师,老伴金声是丰台区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首任馆长,整个大家族里四代从教,有21位教师,教龄加起来超600年。
“我把我家的情况梳理成一个简单的新闻线索,递给了区融媒体中心,没想到大家对我们的故事非常感兴趣。那年的教师节前后,家里隔三差五就会迎来记者,我们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说到这里,吴文祺很是欣慰,“家庭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它给予了我前行的力量。希望通过我们的故事,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教师行列中。”
参与社区治理 “发声”更要“出招”
2021年底,一篇新闻报道“谁动了我的‘绿桶’?这个新闻发声人的‘寻桶行动’不简单!”登上了新华社官方账号,此后被各大媒体转载,新闻里的主角就是吴文祺。
自2020年北京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新规起,吴文祺就严格遵守垃圾分类规定,“厨余垃圾放绿桶,有害垃圾放红桶,纸塑金布放蓝桶……”对于垃圾分类标准,吴文祺熟记于心。然而有一天,吴文祺在下楼扔垃圾时,发现楼下的绿桶不见了踪影,焦急的她赶忙去物业打听是怎么回事,工作人员却告诉她,“有没有绿桶一个样,很多居民都不分类,我们回去还得再分拣。”吴文祺手拎垃圾袋,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垃圾分类都一年多了,分类设施怎么能说撤就撤呢?得出出“招”,想办法把绿桶找回来。
吴文祺想到了自己的社区新闻发声人身份,犹豫了一会儿之后,便在发声人“随手拍”群里为消失的绿桶发声,“垃圾乱投证明宣传不足,社区应该加强引导。不设厨余垃圾桶是错误行为,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消息发出后,立刻得到了街道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谢谢您的监督,我们马上整改!”“我盯着督办并认真调研,推动咱们街道做好垃圾分类!”
半小时的工夫,工作人员就把消失的绿桶送回来了,吴文祺非常高兴。
“其实发的时候我很犹豫,感觉这是社区负面话题,会不会不大好?”事后,吴文祺对社区书记道出了顾虑,但社区书记笑着对她说:“吴阿姨您多虑了,您这属于‘未诉先办’,实际上已经在参与社区治理了,社区应该多点您这样的社区发声人和绿色践行者,大家共治社区,才能共享美好。”
吴文祺积极践行垃圾分类的行动成了街道的典范,很多人还纷纷效仿她做饭时准备一个干净小盆,专门用来放厨余垃圾的做法。
投身志愿服务 让声音温暖鲜活
除了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吴文祺还加入了社区的“为老服务探访团”,探访团以“小老助大老”为宗旨,一对一为困难老人提供帮扶。如今,探访团成立已有13年,从年龄上来看,吴文祺已成为了一名“大老”,但她身体十分硬朗,依然时刻关心着自己的帮扶对象杨阿姨。
杨阿姨住在吴文祺隔壁楼,吴文祺回家时,没事便会去看看自己的姐妹。“杨妹子身体不好,又一个人住,我一有空便会去陪她说说话,帮她做点家务。这几天她还要去医院做个肠胃镜,我正在帮她咨询医院。”吴文祺说。
为老服务不能只“居家”,在探访团将近一百位志愿者的集体出谋划策下,团队每隔一段时间便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插画比赛、扑克牌益智比赛、合唱比赛、象棋大赛……我们根据老人们的喜好量身定制活动类别,不管是老人还是志愿者,都能从中收获快乐。”
吴文祺作为新闻发声人,这些活动是她的鲜活素材来源。每次一有活动,她都是最忙碌的那一个。“刚开始我只是拍照片,后来觉得拍视频更直观,便开始拍视频。拍摄时选取什么样的角度,如何展现我们昂扬的精气神,拍完后配什么文字,我得不断去思考和尝试,一场活动下来,手机里的活动照片、视频能有几百个,逐渐也摸出了点门道来。”吴文祺笑着说。
这几日,吴文祺家楼下的玉兰花开得正艳,她经常驻足树下,对着花朵尝试各种拍摄角度,酝酿辞藻。吴文祺正在用一双“新闻眼”,不断发现身边的美景、好人、暖事,让丰台之声传得更远。
本版文/记者 张怡飒
摄/记者 姜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