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大海中强劲涌动的新浪潮,它让传统产业在创新升级中实现蝶变,让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让未来产业加速到来。作为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材料及工艺中心,306所深耕新材料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瞄准打造“新材料产业集团”“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战略目标,在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道时代命题中给出了“航天答案”。
打造新质生产力“主引擎”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实现生产力跃迁的关键。306所以装备发展和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主引擎”。
设立100余个创新实体,申请发明专利30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一批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数十种新产品横空出世……这是306所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交出的“答卷”。
平台“聚能”,点燃创新之火。科技创新平台是聚集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也是突破前沿技术的强大基础。306所建立了由“创新责任令”“创新团队”“青年创新基金”组成的三级创新体系,以管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全方位营造“松紧适度、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点燃科技创新之火,催生金点子萌芽。此外,探索建立跨单位、跨学科、跨行业的科研合作机制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转化”一体化创新体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以“高能级”创新平台激发创新“裂变”。
近年来,306所不断完善“所级—集团/院—国家/省部”梯度技术创新项目培育孵化机制,通过战略合作、聘任专家或顾问等方式,推进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及知名院士专家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技术能力与人才水平的快速提升。并重点围绕树脂基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智能制造等核心领域,积极布局立项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抢占国内外材料领域战略制高点。
创出来的“新产业”
在北京云岗,一系列高性能气凝胶材料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江苏镇江,国产大飞机C919后机身前段、后端、垂尾壁板等复合材料零件完成批生产;在江苏苏州,一批批大容积铝合金内胆复合氢气瓶交付至客户手中……这是306所“一所三地”协同发展战略的缩影,也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生动实践,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写照。
306所党委聚焦产业化发展与协同发展,在国家新材料产业三大集群之一的长三角地区建立“桥头堡”——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和海鹰空天材料院(苏州)有限公司,构建基于北京、镇江、苏州“一所三地”、辐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面向全国的先进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走出了一条“新技术赋能新材料,新材料孵化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民用飞机的主承力结构、高温区、增压区等部位使用复合材料,C919属于国内首次,且其中50%复合材料由‘航天制造’”,在大飞机腾飞的背后,海鹰特材公司研制的结构复合材料起到了强大“支撑”。
凭借着在高性能复合材料零件结构设计和成型制造方面的技术实力和经验积累,海鹰特材公司成功攻克了耐高温复合材料一次性固化成型技术、复杂夹层机械制孔技术及大型无损检测技术等,成为C919九大机体结构供应商之一,承担大飞机后机身后段、前段、副翼和垂尾复合材料零件的研制生产任务。目前,海鹰特材公司镇江产业园二期项目稳步推进,吹响了扩产提速的号角。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产C919大型客机项目75架份后机身后段、前段、垂尾和38架份副翼的复合材料零件批生产能力。
“我们不断突破气凝胶材料的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材料的性能更加优秀、质量更加可靠,应用领域也变得更宽广!”早在2017年,海鹰特材公司便敏锐地发现了高性能纳米气凝胶在民用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并成功将其设计应用于新能源锂电热防护领域,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电芯热蔓延和热失控问题,大幅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目前,相关产品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等龙头企业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