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赖志凯 苏墨 郜亚章)在北京西南卢沟桥畔,一座牌坊式建筑物巍然屹立、庄严肃穆——这里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卢沟桥,全民族抗战爆发的见证地。“要让后人知道桥上发生的事!”提起建立抗战纪念馆的初心,现已年近九旬的郭景兴老人回答得简洁有力。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筹建人,当年曾为卢沟桥文物保管所老所长,郭景兴的人生早已与当年的宛平城、卢沟桥、纪念馆融为一体,其别号便是“守桥翁”。
铭记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卢沟桥抗战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纪念馆副研究员隆鸿昊博士读博士时的研究方向就是抗战史。
1985年,经中央批准,文化部牵头,北京市政府支持,正式启动了纪念馆的建设工作。经过两年的紧张筹备,1987年7月6日,抗战全面爆发50周年前夕,纪念馆举行落成典礼,7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
“经过30多年发展,如今纪念馆已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3700余万人次。”纪念馆宣传负责人吴娟告诉记者。
昭示后人
“近年来,纪念馆依托馆内外丰富的抗战教育资源,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要秋霞介绍说。
据介绍,面向首都高校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纪念馆开展“忆抗战、学党史、强党性”党课活动,通过“看展览、听讲座、讲心得、悟真理、带研学、促践行”6个环节,搭建起馆校结合、党建协作的综合教育实践平台,努力用抗战精神、红色基因、廉政文化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要秋霞说:“有38所高校来馆参加活动,通过纪念馆网站和大学生网及其微博、微信,党课活动内容覆盖到10余万人次,受到了北京高校师生欢迎。”
近年来,面对中小学生,纪念馆持续开展“学英烈事迹、诵抗战经典、做红色传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观看展览现场教学、学唱抗战歌曲等形式,引导学生弘扬抗战精神,增进爱党、爱国、爱民、爱英雄的情感和志向,至今已有北京市550多所中学、50多万名学生参加活动。
“作为纪念馆工作人员,我们更应坚守爱国主义阵地,把抗战精神传承好,让更多的人从革命先烈事迹中汲取营养和力量。”纪念馆副馆长董立新说。
云观展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纪念馆创新“云上”线下教育模式,运用云观展、云祭扫、云直播等形式,继续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通过视频录制+讲解员出镜+网上传播形式,连续推出20期《烽火印记——抗战云课堂》,成为北京市教委推荐的中小学居家观看线上博物馆教育产品,两部入选全市红色微党课优秀教育资源,一部获全国‘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机构推荐优秀奖。”要秋霞告诉记者。
据介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纪念馆为履行疫情防控社会责任,尽可能为观众提供接待服务。纪念馆在全市率先恢复开馆,开发网上预约参观系统,落实“错峰、限流、分段、测温、验码”等复工要求,通过在馆外设观众接待处、现场预约、不断调高接待量、延迟闭馆等措施,最大限度让近15万观众在疫情防控下走进纪念馆。同时重启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纪念馆活动,为6500多名学生提供了疫情下的纪念馆课程。
董立新在为学生来馆开展研学教育时寄语:“中华学子,民族希望;珍爱和平,警钟常响;以史为鉴,发奋图强;缅怀英烈,爱国爱党;学以成人,复兴梦想;抗战精神,世代传扬。”
“今年喜迎建党百年,纪念馆将推出《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专题展览,讲好民族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发挥抗战中流砥柱作用的故事。”董立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