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制定发布的国内首个《婴幼儿辅食餐》团体标准在北京发布解读。该团标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等单位共同起草,通过了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多轮评审核查。解读会上,来自国内顶级的食品科学、营养研究、育儿专家以及婴幼儿辅食品牌代表,围绕婴幼儿辅食与科学喂养,展开了一场产学研结合的“权威对话”。
专家指出,这一团标的发布以及相关解读,不仅可为用户提供更加科学、精准、健康、营养的分月龄辅食餐指导,也为产业界加快推动辅食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科学指引和动能。基于全新发布的《婴幼儿辅食餐》团体标准,专业辅食代表品牌宝宝馋了也推出了新一代婴幼儿辅食餐新品—冲冲面和冲冲粥。
生命早期1000天
吃对辅食很重要
生命早期的营养与儿童期和成年期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幼儿从满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我国卫健委于2020年发布的《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中也指出,婴儿6个月起应当添加辅食,逐步增加辅食添加的频次、种类和调整辅食质地,满足婴幼儿所需营养素和能量供给,确保婴幼儿良好生长发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指出,吃对辅食、吃好辅食,对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命早期1000天是人生最重要的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之一,其中有一半时间是需要辅食参与的,婴幼儿成长到6个月以后,母乳的营养就不能完全满足生长发育需要,需要合理添加辅食,给宝宝进行营养补充和饮食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我国,仍有许多家庭尚未正确认识到辅食餐的重要价值。艾瑞咨询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辅食品类的渗透率持续稳步提升,从一周餐食中有喂辅食的渗透率看,从2013年的20.5%持续上升至35.1%。而在美国市场,这一数据于2020年便已达到75.5%,与其相比较,中国的辅食市场和产业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精细化标准升级
辅食餐迈入科学喂养时代
为了进一步规范婴幼儿辅食的发展,我国已出台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辅食营养补充品》等一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专家解读指出,团标在“辅食”基础上提出了“辅食餐”的概念,不只是辅助食品,更满足婴幼儿一餐份辅食喂养的营养需求、构成一份正常餐食的食品量。团标规定,在必须的谷物和营养强化剂之外,还需要增加肉类、奶类、蛋类、维生素A丰富的蔬果(不包括果汁)、其他蔬菜(不包括果汁)、豆类及其制品/坚果类这6类食物中的两类及以上。这一要求,在丰富了辅食餐营养搭配的同时,也能减轻父母制备辅食餐的负担。
同时,团标还针对婴幼儿不同成长阶段的营养和能力培养需求,对辅食餐进行了分月龄的精细化要求。对适用于6月龄+、7月龄+、8月龄+、10月龄+、12月龄+的辅食餐,从产品的质地和性状、颗粒度和长度、能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进行了细致规定。
此外,团标还特别规定,辅食宜保持原味,适用于12月龄内的婴儿的辅食餐不宜添加盐、糖及刺激性调味品,适用于12月龄+的产品逐渐尝试淡口味,符合《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的相关要求,以促进味觉发育,降低挑食风险,控制糖、盐摄入,降低儿童期及成人期发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参与解读会的专家指出,团体标准是一个行业的规范和标杆,具有引导、规范、保障和推动的作用。《婴幼儿辅食餐》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势必将对整个婴幼儿辅食餐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