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交流
让学生感受被爱的幸福
多年来,刘彦彦一直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细心:孩子不爱喝水,她和他们比赛喝水;孩子过生日,她会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和亲手书写的贺卡……大家一起建设幸福教室,设计班徽、制定班级公约、布置教室,装点小葵花个人秀场、小葵花阳光屋,让每面墙壁、每个角落会说话。
刚接班时,班里有一位叫小山(化名)的女孩。因为小山做事情比较拖拉,成绩也不太好,她的妈妈表示“讨厌她”。后来刘彦彦发现,小山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较大问题,例如“经常使用言语打击、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尽管这位妈妈意识到自己存在问题,却不知怎么办。刘彦彦和心理老师多次与她沟通,起色也不大。
一次,就孩子教育问题,刘彦彦与小山妈妈深入沟通,但依旧无果。后来,经家长和孩子的同意,刘彦彦把小山接到自己家住一晚——她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山暂时脱离不够冷静的妈妈,同时舒缓情绪。回家后,刘彦彦为小山烹制了一桌美味的饭菜,还为她准备了新睡衣……晚上,刘彦彦和小山妈妈微信交流,希望尽最大努力让她改变想法,多用正面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
之后,小山像变了一个人。课上,她认真听讲、书写变得工整、遇到问题能及时询问……期末考试时,之前总徘徊在及格水平的小山,数学考出了92分的好成绩。得知孩子的进步,她的妈妈满心感激,决心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设计班本课程
让学生体会成长的幸福
刘彦彦以班级培养目标为基础,系统构建“幸福成长”的班本课程,让学生在既有趣又有意义的班级活动中幸福生活。
班级“服务课程”使得“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黑板清洁师、窗台除尘员、节能小卫士等,让学生在“岗位体验”中学会合作、增强责任感。
班级“体验课程”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温暖他人、体验幸福:母亲节、父亲节到来时,大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家长小时候的游戏,在游戏中增进亲子感情;一起在学校的花池中种植蔬菜,用收获的蔬菜烹制美味……
班级“阅读课程”让学生在阅读中拥有力量:班级共读、亲子阅读、好书漂流等丰富的阅读方式,让阅读充满趣味;阅读小状元、我是小书迷、最美声音等特色评价,让阅读有意义。
班级“家校课程”则让家校形成了合力。刘彦彦根据家长的需求,精心设计家长会主题,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别急,慢慢来”是新生家长会的主题,她一一解答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困惑,消除家长的焦虑;“宝爸宝妈谈育儿”家长座谈会上,家长们畅谈教子经验和困惑,相互学习……
创新教学方式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幸福
在学校引领下,刘彦彦将“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引入课堂。例如,学生可以借助“学习单”有序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敢说真话、敢说“我不会”“我不懂”。此外,她还多次做研讨课,和老师们分享研究。区督导室的负责人感叹:“没想到,二年级的孩子学习这样投入,表达能力这样强。”
为了让低年级的孩子对抽象的数学产生兴趣,她将数学绘本和数学教材相结合,成为全校第一个用数学绘本讲数学课的老师。到了二、三年级,她还会让孩子们写数学日记、画绘本画……以此实践形成的课题成为丰台区课题,相关文章也发表在《北京教育》中。
在刘彦彦的精心设计下,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喜欢的“礼物”:“最牛建筑师”看谁的建筑搭得又稳又高;“数学故事会”上,学生自己创作数学画、讲数学故事……有趣而丰富的作业,就像美味又营养的大餐,让孩子们细细品味,欲罢不能。
“教育最伟大的成就感不过是多少年后再回首——曾经成长的过程中,有他/她在某段路上,牵着你的手,搂着你的肩,陪你走过这样一段时光。”刘彦彦愿意做那个陪伴孩子一段时光的人,也希望孩子们在多年后想起她时,能够充满甜蜜的回忆,这也是她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
人物名片
刘彦彦,党员,高级教师职称,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教师。曾先后荣获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班主任”、第四届全国“好老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