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丰台区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了《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街道FT00-1601、1602、2502、2503、2504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2年—2035年)》(草案),现正对规划成果进行公示,听取公众意见,公示期限30天。为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此规划(草案),本报带您来“一图读懂”。
卢沟桥街道位于丰台河东地区的西北部,西四环至西五环路之间,丰台、海淀、石景山“三区交汇”处,规划范围包括FT00-1601、1602、2502、2503、2504五个街区,总用地面积约10.5平方公里。
01 明确功能定位,引领片区高质量发展
功能定位
区域协同的统筹实施引擎
创新融合的科创产业地标
公园环绕的生态宜居城区
发展目标
到2025年
绿色生态空间基本成型,城市化任务基本完成,科创产业发展初见雏形,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到2035年
建设成为环境宜人、生活宜居、产业高效的城乡交融示范区,以及丰台区生态融合发展带的高质量生态功能节点。
02 实施总量规模管控,明确功能分区
规模管控
功能分区
结合街区边界、道路、用地等要素,在规划范围内划定8类主导功能分区,包括居住主导区、混合功能主导区、商业商务主导区、生产主导区、特殊功能主导区、基础设施主导区、动态留白主导区、一般生态主导区。
03 优化地区空间结构,强化重点地区管控
空间结构
构建“两廊、一环、一核、五组团”的空间结构
两廊:南北生态融合绿廊
严格限制开发建设,为市级通风走廊空间提供空间保障和支撑。
一环:活力公园绿环
打通活力公园环,增补休闲活动设施,强化生态空间对城市生活的服务职能,给绿化注入活力。
一核:科创产业核
依托现状首钢二通厂、北京重型机械厂等工业用地的存量更新和产业升级,建设科创产业高地,补充公共设施短板,提升区域整体品质。
五组团:混合功能组团和四个居住组团
完善现状居住组团的服务设施,在每个组团内构建社区会客厅,创造舒适便捷,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强化重点地区管控
规划强调充分利用既有工业遗存建筑,对老厂房开展适应性改造,延续工业文化记忆,强化文化空间体验,营造高活力的文化地标建筑群。
04 提升空间品质,完善基础支撑体系
构建城绿交融的生态格局
打造活力生态空间
构建“两廊、一环、三核、多带”的绿色空间结构,打通通风廊道、强化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植入游憩、康体等复合功能,形成对城市生活的有力支撑。
重点打造高品质中部综合服务公园环,形成中央公园环、慢行活力环、设施服务环的功能集成,融入文化、科普元素,打造健身、休憩等活力场景,构建公园、绿道及周边活力圈联通的游憩体系,不断提升绿色空间服务水平。
构建均衡高效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
通过补充新建设施、充分利用存量工业用地补充设施服务短板,多措并举构建均衡高效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并结合人口变化情况,部分规划设施预留公益用途转换可能。同时,分组团打造功能复合的社区会客厅,满足居民一站式公共服务需求,形成“综合服务中心-社区会客厅”的公服配套体系。
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
与低碳韧性的基础设施体系
优化区域整体交通系统,形成“三横两纵”城市道路体系,重点加强与周边地区交通联系,打造“小街区、密路网”开放式街区。
尊重地域历史,延续地名文脉
综合考虑卢沟桥街道的历史沿革、文脉传承和发展定位,建立与道路系统、公园体系相协调、层次分明、序列清晰的地名体系。延续并发扬本地区文脉特色,从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稳定性,优先利用历史地名,塑造体现地域文化和城市功能的地名景观,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结语
本次规划充分挖掘卢沟桥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通过盘活存量资源、整合空间要素、提升人居品质、统筹任务资源,将卢沟桥地区建设成为丰台区河东地区西北部的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区和承载丰台区生态融合发展带的重要生态功能节点,并立足区域统筹深化城乡统筹、开展国有企业存量工业用地规划实施统筹,推动卢沟桥街道与卢沟桥国家文化公园区实现空间、产业和实施层面的协调发展。
(丰台区人民政府网站 区规自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