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总是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创。而对少年儿童的伤害,是法治社会最不能容忍之恶。近年来,丰台区法院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未成年人审判新机制,最大化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看看区法院如何为未成年人成长擎起“法治蓝天”!
近年来,丰台区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创新未成年人审判新机制,延伸司法职能,回应社会关切,最大化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涌现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北京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北京法院优秀法治副校长”等优秀少年审判力量,王佐人民法庭(未成年人审判庭)获得“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等荣誉称号。
立足审判职能
构建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根基
深化少年法庭改革,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抚养、监护等涉未成年民事案件全部由少年法庭审理,并形成专业未成年人审判团队,提升涉未成年案件办理专业化水平。同时,在现有专业审判团队建设基础上,选任法官和法官助理,负责家庭教育指导、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法治宣传等,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完善刑民衔接机制,利用刑事案件开庭、送达文书等关键窗口节点,对其他涉未成年民事案件同步开展相关工作,确保案件高效流转,最大可能减少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健全涉未成年民事支持起诉联动机制,对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存在的撤销监护人资格、变更抚养关系等问题进行全方位审查,对依法登记立案的民事案件进行全流程跟踪,主动与区检察院联系沟通,协同做好心理干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转学安置等保护措施。建立涉未成年案件专项协同机制,有序推进少年法庭“三审合一”,推动涉未成年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工作融合、高质量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
彰显未成年人保护司法温情
联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共建全国首个“学生校园伤害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搭建“家校吹哨—法官报到—委派调解—诉调对接—快速解纷”全链条工作平台,当事人只需在中心一地即可完成调解、立案、司法确认等全部事项,专人对接指导,无需跑腿、无需等待,实现当天调解、当天立案、当天确认,最大程度地化解矛盾,降低解纷成本,切实实现定分止争,并有效降低纠纷对涉案未成年人的影响,帮助他们尽快回归校园生活。该机制运行一年多来,调解成功率达45%。探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新形式,实现家庭教育指导“全方位”。制定《关于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施方案》,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发送《家庭教育提示书》《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对怠于行使监护职责的父母出具家庭教育令,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设立家庭教育观护室,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普法”同步进行。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跟踪回访、跟踪帮教机制,定期对家庭教育指导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对家庭教育指导方案进行调整。联合区妇联、街镇、村委会,协同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对于遭受暴力伤害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转学安置等保护措施,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取得实效。王佐人民法庭被区妇联、区教委、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关工委等单位联合授牌确定为丰台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联盟单位。
延伸司法职能
形成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合力
建立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对法治副校长进行履职培训并对接辖区31所学校,在开学季、“六一”等特殊节点,各法治副校长赴校园开展法治宣传,形成普法热潮。通过“法庭开放日”、模拟法庭、网络连线、报纸刊登、微博直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活动,以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从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反校园欺凌、文明校园创建等多方面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建立法治宣传课件资源库,提升法治副校长专业化水平,其中2个课件被市高院评选为法治副校长优秀课件在全市推广。建立“丹柿普法驿站”并入驻北京市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纠纷调解与研究中心,通过打造“1对1”“1对N”“N对N”等普法模式,线上线下常态化开展普法活动,为普法工作注入新活力。成立“丹柿青年”志愿普法队,开展“呵护少年的你”法治宣传项目,获得丰台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最具专业奖。加强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协作配合,主动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不断探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有效途径。依托“乡村治理”阵地,通过与街镇召开青少年工作座谈会、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等,不断推动司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下一步,区法院将进一步创新审判思维,加强少年法庭建设。结合新时代“互联网+”等特点,探索打造具有数字时代特色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开展法治进校园、组织模拟法庭、开设法治网课等活动方面探索更多丰富形式,挖掘培育更多特色品牌课程,着力增强法治宣传效果,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延审作用,与各方力量一同发力,为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