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林瑶)提起长寿老人、公益老人、学习老人、爱心老人,我们能想起很多老人,但是要将这些标签都汇集在一位老人身上却绝非易事,在丰台区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就是家住丰台街道新华街南社区,今年90岁的赵祥泉。初春三月,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位“不一般”的老人。
今年90岁的赵祥泉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收集制作各类剪报,现已收藏党史、军史、建国史及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等剪报500多公斤重,汇编600多册。尽管剪下的图文已经泛黄,但是这一份份剪报成了时间的印记,记录着党和时代的变迁。“我是个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我希望以‘回望来路 建党一百周年’为主题,将这些年整理的党史剪报归纳汇总,捐献出来。”赵祥泉说。
走进赵祥泉的家就好像是走进了报纸的世界,墙上、地下、柜子里都可以看到老人精心收集整理的剪报。收藏了三十余年的报纸,几乎霸占了赵祥泉家所有的柜子、桌子,眼瞅着就要“入侵”到床上,分门别类码放得整整齐齐,封面端正地书写着目录,以白色挂历纸做底,经过精细裁剪的报纸覆于硬卡纸之上,重点内容用红笔做好标注及摘要,一本本剪报册就像一部部纪录片,回顾了我党百年的风雨历程。
1989年,赵祥泉开始订报,在读报藏报过程中,他了解到很多时事前沿及社会热点,从此便对报纸着了迷。最多的时候,他同时收藏了8份报纸,《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北京社区报》《丰台报》以及《北京晨报》《午报》,有的是自己订阅,有的来自社区街道,有的来自儿女、邻居。“拿到一份报纸首先要通读一遍,将有需要的单独留存下来,按照历史类、人物类等归类;第二遍是细细研读,标注重点内容,进行精细裁剪,最后再撰写标题和目录,收档存放。”赵祥泉说着拿起了尺子和剪刀“工作”了起来。
负责照顾赵祥泉生活起居的罗阿姨说,老人每天9点开始读报,因为之前做过手术,不宜久坐,都要严格控制老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有时候看入迷了水也不喝、饭也不吃,在赵祥泉家,365天每天都是学习日,连春节看春晚、走亲戚的时间都是用来读报的。
“我印象特别深,正月初二那天,老爷子凌晨两点突然叫我帮他摆放桌子、台灯和纸笔,说想起白天读过的理论,要赶紧把心得体会写下来。”罗阿姨说,“可能就是得益于日复一日,读报动脑、剪报动手的好习惯,老爷子的思路和精神都很好。”
赵祥泉的卧室四周挂满了自制的剪报展板,门橱柜子上也无一不被剪报覆盖。整个家中,阳台、客厅自不多说,就连卫生间、衣橱里、床板下也被一沓沓剪报占据。老人骄傲地说,如今他已经整理收集剪报超过500公斤。打开卧室的大衣柜,里面足足有一人多高的剪报册,“家里地方小,只能把所有的柜子都用来放剪报。大衣柜是我的收藏柜,双人床就是我的工作台。”赵祥泉说着翻开目录,当起了记者的“解说员”。
没有豪华的多宝阁,没有大气的收藏柜,但是赵祥泉收藏的剪报都是沉甸甸的厚重历史。从1921年的一顶乌篷船到“十四五”规划之年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决议,从开国将领到为国为民捐躯的烈士,透过铅字别样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道路。
“我今年90岁了,在整理报纸的过程中,我相当于重新复习了一遍党史,以前不确定的历史更加明晰。”赵祥泉说。
打开学习强国APP,卷首语便是《论语》中所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终身学习”也成了赵祥泉几十年如一日的口头禅。
这些见证历史的厚重剪报资料,不仅是赵祥泉的个人收藏,还成了社区街道共享的学习资源。“我是个党员,我愿意了解党史、收藏党史,更愿意与社区居民共同学习党史,身教胜过言传。”赵祥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