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列子·说符篇》文中记载:宋国有一个叫做兰子的流浪人为宋元公表演跷技,他在小腿上绑着比身体长一倍的两根木棍(跷),快速地跑跳并向空中来回抛着七把短剑,五把常在空中,元君看后非常吃惊。说明高跷在春秋时期已有较高的技艺。
高跷历史渊源
高跷,是舞蹈者在脚上绑着长木跷表演的活动,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所以称为高跷。高跷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有关高跷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出现在古文献《列子·说符篇》中。高跷在春秋时期已有较高的技艺,据考古学家在北魏时期墓碑上的“百戏图”中,发现“乔人”(当时对表演高跷艺人的称呼)的形象,足以证明高跷在当时已是一种技艺表演活动。
高跷作为汉族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且歌且舞表演艺术,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而各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主要有北京高跷、天津高跷、辽南高跷等众多流派。
由马四爷创办于清朝
北京有句老话叫“丰台十八村,村村有花会”。米粮屯高跷是北京高跷的一种,米粮屯“同乐高跷会”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最早是由家住米粮屯、在北京打工的马四爷带领本村几个人创办的。马四爷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舞刀弄棒,成年后,开始闯荡京城,在城里做买卖为生。当时,在米粮屯有这样的传说,米粮屯有三件宝:“打沙石,卖干草,拉洋车的北京跑”,像马四爷这样在北京做买卖的人挺多。马四爷看到京城内的高跷表演挺有意思,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是整天追着看,不久便拜师学艺,很快就能够装扮好几个角色,表演高跷的各种技艺。后来,他又带着村里几个乡亲共同学习高跷,学成之后,马四爷带领大家回到家乡操办成立高跷会。当时,高跷会一切都是自力更生,靠村里一家一户赞助些粮食,换成银两购置了服装、头饰、脂粉、锣鼓。会木工的会员,用村民捐献的木头,义务制作了十几副高跷腿子、高凳等表演工具。由于是村民开展的自娱自乐活动,因此取名为同乐会。
为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
米粮屯“同乐高跷会”不但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过积极贡献。抗日战争时期,该屯百姓曾掩护八路军同日寇作斗争,遭到日寇清乡,一次就杀害该村87口人;部分高跷老艺人身负重伤,免于死难,才使这一艺术得以幸存下来。有一次,村民李洪林在良乡城里打坏了日本鬼子,被日本兵追赶,正巧米粮屯高跷会在良乡表演,李洪林换上高跷会服装,混在表演队伍中,躲过了日本兵的追击。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米粮屯高跷会配合各级组织,宣传党的政策;敲锣打鼓踩着高跷送子参军,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村民王奎就是在高跷会的欢送下参军赴朝。转业后成为企业家,还念念不忘高跷会,个人拿出2万余元,资助高跷会发展。由此可见,米粮屯高跷会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花会。
会礼会规
米粮屯高跷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花会项目,平时百姓不论年岁大小都可以参加;可是,每当出去表演,必须由正式会员参加,凡正式会员必须按时持会旗参加活动,会旗是由会头统一制作,是一面中间绣有“会”字的三角旗,在会员入会时核发。
米粮屯高跷会每次出会演出,由会头带队,先到村北大楸树下娘娘庙敬香三柱,然后礼拜。拜完娘娘再拜十八罗汉,会员们口里念叨:“阿弥陀佛保平安,米粮屯高跷代代传。”然后,齐唱“呼嘿嘿”的口号出行。演出结束获得成功(未出现事故),都要到娘娘庙还愿,再敬三柱香后散场。
风格特点
米粮屯高跷作为丰台区享有盛名的花会,以武跷为主,兼有歌唱,跷高1.6米,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其独腿动作险,技巧多,难度大。表演者足登五尺高跷,单腿上大平台,平台上放八仙桌,再从八仙桌腾空跳下;手持折叠扇,单腿在八仙桌上一尺见方的高凳上表演绝技,八种角色称为八仙,各显神通,有夜叉探海、苏秦背剑、蹲裆、弹跳、怀中抱月、鹞子翻身、蝎子摆尾、挟麦个、端盘子等绝活。在七尺高的大板凳上倒放上雪亮的铡刀,从上面纵横跨越。
男扮女装所登的高跷有所不同,每支高跷有两个登腿,上边登腿人的腿脚被服装遮挡,下边登腿露出两只特别制作的女人缠足小脚,使表演更富有戏剧性,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效果。
米粮屯高跷会团队成员有角色人物、旗手伴奏、演出保卫勤杂人员,全程表演分大场引入、头跷指挥,分跑大场、个人献技亮绝活(上大跳、旱地拔葱)等高难动作;后面接着清场逗俏,小场表演,最后以麒麟送子收场。
民间尊崇地位
米粮屯高跷会每到一处表演,都会受到同行或其他花会的尊崇,门旗打开,铜锣开道,各会档主动腾开空地为其助威。在走街时如果遇到狮子会的狮子拦路,高跷会里的二哥手持长鞭,挥舞抽打十八响,口里高声朗诵十八句台词,“你是狮子会,我是高跷会;你在地下跑,我在天上飞;你是四腿蹦,我是两腿跳;你穿兽皮衣,我穿仙家袄;你有绣球鼓,我有锣开道;你吃民间饭,我进皇家灶;你献你的艺,我登我的跷;大路朝天开,各走各道;你若再无理,虎豹我不饶。”狮子会听到这样的台词,会主动让开道路,腾出场地。
演出规律
由于米粮屯高跷受过乾隆皇帝封赏,进过皇宫表演,因此,在清朝时每当参加大型庙会表演都要齐唱太平歌:“春季里来把地耕,乾隆盛世业兴隆。夏季里来禾苗壮,国富民强颂安康。秋季里来丰收忙,粮满屯来钱满庄。冬季里来雪花连,大清江山万万年。”每逢正月十五,米粮屯高跷都要被上级(县里或庙会组织者)邀请参加丰台土地庙、财神庙、江南城隍庙、花神庙等城内外大小庙会的表演,成为当地节日活动中重要的表演节目。
角色档案
米粮屯高跷团队
米粮屯同乐高跷会有着严密的传承关系和会礼会规,设立传人、会长、队长、队员四层。人物角色多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陀头、渔翁、樵夫、打鼓、打锣等,歌颂他们英勇慷慨的正面形象,其他角色多为人们所针砭的负面形象,如淘气儿、公子、老坐子等,两方形成明显反差,具有讽刺意味。
陀头:陀头和尚,多扮演鲁智深或武松。身材高大健硕,着黑衣黑靴,戴月牙形金箍,颈挂佛珠,手持短棒。脸涂有白色和金色油彩。该角色在整个高跷队中起总领作用,以击打手中短棒为节奏,负责表演的起止、行进。
淘气儿(小二哥):高跷队中较为灵活的角色。头梳孩儿发或朝天辫,身着红衣裤,腰系彩绸,穿黑快靴,右手执马鞭,左手挎竹筐,多以竹筐和马鞭的交替变化为动作,扮演公子与老坐子的孩子,性格活泼好动,因此被称为“淘气儿”。擅长动作为“蹲裆”“背剑”“跳高”等。
公子:又称为武扇,头戴公子帽,身着彩色长衣裤,手拿折扇,面描仙鹤或蝴蝶图形,浪荡滑稽,喜挑眼抖肩,多为人们讽刺不务正业的公子哥形象。
老坐子:俗名“寡妇”,后来改为“坐子”,扮演家庭妇女的角色,身着红袄彩裤,穿圆口鞋,头戴发箍,左手捏绢,右手执扇,动作有扭、摆、晃等特点,以“风摆荷叶”为代表动作,其性格泼辣且好吃懒做,为人们所厌恶。
渔婆:小姑娘的装扮,年轻美丽,头上别花,身着彩裙、绿大襟上衣,手持扇子、彩带,面着淡妆,主要持扇做扭逗动作,也做端盘子等绝活。
樵夫:青年装扮,戴软斗笠,身穿“夸衣”,腰束黄色大带,因肩扛扁担,腰插板斧,动作有颤、抖、颠的特点,如负重物,性格粗犷豪爽。
先生(药先生):头戴红缨子官帽,身穿补子服,状若清代县官,手拎响铃与羽扇,以江湖医生身份出现,走场时脑袋一伸一缩,具有讽刺性。
渔翁(长者):长须白发的老者,其妆容面如满月,头挽白头纂,戴软斗笠,手拿鱼竿,后背画有鲤鱼的鱼篓,身着金黄色长衫,留银白色白须,常用鱼竿和胡须为辅助道具,动作悠闲自得,一副慈善勤劳的老者模样。
丑鼓:身着类似武士的衣裳,头戴高桩帽,腰系十字带,善于做活。
俊鼓:在高跷队中主要起陪衬作用,代表动作是翻花鼓。
丑锣:身着彩衣彩裤,头戴淡色绒球帽,衣服偏白。持一面小锣,年轻少女打扮。后背腰鼓,动作灵活滑稽。
俊锣:比较漂亮,身上红绿黄三色都有,衣服较之丑锣更讲究。持一面小锣,年轻少女打扮,动作潇洒大方。
丑婆:头发梳得精光,后面盘成一团,额头点一个红点,嘴角有黑痣,身着蓝色上衣、黑色围兜、圆口布鞋,右手拿蒲扇,左手拿烟袋起舞,动作多颤、抖、摇。
背景链接
米粮屯高跷
米粮屯高跷,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曾受过皇封,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米粮屯高跷属于丰台区王佐镇庄户中心村特有的民俗文化,最早由家住米粮屯、在北京打工的马四爷带领本村几个人创办,传承至今已是第七代了。人员均是村内村民,已扩增至60余人,有13个主要角色,表演道具完备齐全。2006年米粮屯高跷被列为首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公众表演及日常训练两种形式进行传承。
米粮屯高跷在北京各地区的高跷会中独树一帜,受到同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尊崇,具有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它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特点,在表演技法、人物设置、音乐伴奏、会礼会规和高跷的制作工艺上保持了传统风貌。米粮屯高跷自创会以来,经过长期的演练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表演套路,有着严密的传承关系和会礼会规,高跷的13个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角色各具千秋。表演过程动作高难惊险的同时又穿插着角色之间逗俏活泼跳跃的场面。
米粮屯高跷,1995年进行了重组,自重组以来曾多次参加各种庆典活动,1998年在丰台区、房山区的大型庆典活动中,深受群众的欢迎与好评;2003年代表丰台区参加了北京市第二届“五月的鲜花”汇演,获得优秀表演奖;2006年,参加了丰台区第二届卢沟文化节的比赛,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2007年在北京丰台区民间花会大赛上再次一举夺得桂冠;2008年,借助奥运年及市区文化局传媒,参加市区大型民间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花会重新名扬北京;同年4月参加了丰台区花会大赛,又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2015-2016年曾参加过两届台湾文化特色周活动,促进了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近年来在镇、村、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高跷正式走进学校,以学校为依托,由高跷传人亲自向孩子传授技艺,为米粮屯高跷传承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使高跷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