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认为,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留下成长的轨迹。这就是生命印记,是不应该被忘记的。正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他先后竭尽全力保护了卢沟桥、莲花池以及鱼藻池遗迹等北京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命印记”。
写文章呼吁保护卢沟桥
1985年8月15日,正值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侯仁之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的文章。
为何不遗余力推进卢沟桥的保护?在侯仁之的心里,卢沟桥是非同寻常的一座古石桥。
他这样写道:“这座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桥,虽曾多次受到洪水的冲击仍屹然不动。它既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工程技术,又突出体现出他们在雕刻艺术上的极大才能。”
在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早已成为北京人脱口而出的歇后语。千姿百态的狮子,不仅构思奇巧,而且极富幽默情趣,令人赞叹不已。
除了浓厚的艺术特色,在侯仁之眼里,卢沟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和价值:从卢沟桥诞生之日起,它和北京城就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甚至在它诞生之前,就与北京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侯仁之认为,在卢沟桥建成之前,这里早有浮桥和木桥,而在浮桥建成前,此处又是连接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大平原的重要渡口。三千多年前,当北京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迅速成长起来的时候,这个渡口就是从华北大平原最后进入北京小平原的“咽喉”。在这个渡口上诞生的古代大道一些分岔之处,就是北京城原始聚落诞生之地。但是,因为永定河的流量极不稳定,特别是夏秋之际,洪水暴发,严重威胁着这些聚落的发展。于是,这里的原始聚落就被推移到河的北岸、距离渡口近而又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这就是现在莲花池以东最早的北京城开始发展起来的场所。
此后一直到隋唐时期,北京城(当时叫蓟城或幽州城)始终是华北大平原北部极为重要的一个城市。在辽金时代,它从封建王朝的一个“陪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统治中心,这也是北京城走上全国政治中心的起点。正如侯仁之所说:“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新起点而保存到现在的唯一完整无缺而且代表着当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建筑物,就只有这座卢沟桥了。”
更重要的是,在卢沟桥建成几百年之后,它又成为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纪念地。
可是,当时卢沟桥的状况如何呢?上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一部超限超重的大物件要一次性运过永定河,卢沟桥附近虽有现代公路桥,却不能承受这一重量级物件,人们只好考虑从卢沟桥上通过。当时,一辆特制的平板大卡车累加重量到429吨,竟然安全通过。此后,在卢沟桥上行驶的载重车辆有增无减,如不进行根本的维修和保护,势必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有着“文物守护神”之誉的郑孝燮,在看到一辆辆满载着物资的车辆从古老的卢沟桥上疾驰而过时,内心同样难受。他用“金饭碗”打了一个比喻:“桥是走车的,但是在过去可以,现在不行!一个简单的道理,碗是用来盛饭的,难道我们能用故宫里的金饭碗来盛饭吃吗?我认为,这只大金碗只能是看的,而不是用来吃饭的。”
在侯仁之、郑孝燮等人的呼吁之下,特别是侯仁之的文章发表之后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从当年8月24日起,禁止机动车辆和受力车在卢沟桥上通行。
为恢复莲花池积极奔走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站日接发旅客列车79对,远超当年设计建造时的规模。于是,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建设北京西客站(今又称北京西站)。规划伊始,选址在原西便门火车站以西的莲花池一带。
当时,旧的莲花池本打算建成公园,但莲花池的泉流早已干涸,一些工业废水被引入莲花池,污染严重。因此,相关部门决定将莲花池填平建成北京西站,能省去诸多麻烦。
侯仁之知道了这个规划方案后却拍案而起,立即向有关部门陈述莲花池在北京原始聚落兴起中具有的重大作用。他说:“北京城的肇始之地—蓟城的生命源泉—水,就是靠莲花池提供的。它是北京城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印记。如果把它填掉了,就等于忘掉了自己的生命印记……”
正是由于侯仁之先生的据理力争,有关部门决定修改原有的规划方案,将北京西站规划站址向东迁移,莲花池才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1993年,北京西站破土动工。侯仁之先生也一直惦记着莲花池,1994年,在北京西站主体建筑基本完工之际,他亲自来到工地了。
这时的他已经82岁高龄,但他仍在夫人的陪伴下,沿着楼梯爬到了顶层,俯瞰莲花池。他心里百感交集,莲花池幸运地保留下来了,但是,眼前所见到的莲花池却处于干涸状态,上面堆着许多建筑垃圾,杂草丛生,他非常担忧。
当年7月7日《北京日报》的“图解新闻”版,用《再造京门》为标题,用精美图片生动地报导了正在建设中的我国最大的铁路客运工程—北京西站。待至返回燕园之后,侯仁之奋笔疾书,写下《莲花池畔再造京门》一文,建议进一步开发莲花池的水源,“北京西站选址在莲花池畔,只需要进一步开发水源,莲花池上平展如画的水面,必将为这号称‘京门’的交通枢纽带来无限的风光。同时,也将会产生良好的小气候效应。然而,更有意义的还是应当看到,莲花池在北京城的早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侯仁之先生仍然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呼吁。
1998年4月,北京市委相关人士邀请侯仁之先生去做报告,让他讲讲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87岁的侯仁之先生做了题为《从莲花池到后门桥》的报告。
在报告中,他从北京城的起源讲起,强调了莲花池的水是蓟城的生命之源。由于莲花池的存在,滋润了一座古城,并且使得这座古城一步步成长,最终成为金朝的政治中心—中都城。北京城的成长与莲花池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因此,他殷切希 望把莲花池尽可能地保下来,并加以恢复。为此他提出了方案:把玉渊潭的水,沿着西三环引下来,注入莲花池内。
侯仁之在讲上述这段话时,几次重复“殷切希望”,其诚挚之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就在侯仁之先生做了这次报告后不久,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莲花池,恢复往昔的美景,并将其开辟成对公众开放的“莲花池公园”。
当时在莲花池公园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之际,侯仁之先生应北京市委、市政府之邀出席,成为仪式上的“一号嘉宾”。
■ 文/朱祖希
延伸阅读
莲花池是“北京城”真正的摇篮
莲花池,这里不但是一处风景名胜,还是北京的发源地之一。北京最早的一座城池建在一座美丽的湖泊旁边,这座湖泊就是今天西客站附近的莲花池。莲花池古称西湖,湖水清澈,附近树茂草肥。北京地区的原始先民走出大山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在湖的东边建造了一座小城—蓟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封召公奭于燕,召公派他的儿子到燕地,建立燕国。燕以蓟城为都,蓟城就在莲花池下游,以此作为重要水源。
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琉璃河一带发现西周城址和一座四墓道的大墓,证实了西周初年燕都就在北京市的西南部。
那么,北京地区的最早都城——蓟城应该在什么地方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虽也,犹鲁之曲卓,齐之营丘矣。”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蓟城是因蓟丘而得名的。那么蓟丘的位置又在哪里呢?考古工作者发现,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1975 年春夏之交,他们曾有计划地对这座高丘进行挖掘,发现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墙以及一些从汉代至唐代的遗物。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广安门以南 700 米处,曾发现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的遗址,有的古代陶器碎片年代接近西周,而出土的饕餮纹半瓦当,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屋顶构件,考古学家认为这里很有可能就是蓟城所在。
■ 来源:《丰台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