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制定了针对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地方性技术标准,另外,我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即将出台。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强化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质量安全专项治理工作。2021年以来累计查处违法行为618起,查扣违法车辆4762辆,其中仅2023年就查处涉改装电池的案件97起。为从源头防范电动自行车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2022年,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制定了团体标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技术规范》。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由涛表示,《北京市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技术规范》从单体电池过充电、过放电、电池组温度保护和过充电保护等33项安全技术指标进行了规定。
记者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查询到,2022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已经完成了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目前正处于审查阶段。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鹏林是工信部锂离子电池及类似产品标准工作组组长,同时也是这项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鹏林表示,按照项目计划,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今年发布。这项标准借鉴采纳北京市团体标准中的过充电、针刺等安全试验项目,并新引入了热扩散等试验。本标准将填补国家层面对于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安全质量监管的技术依据的空白。该标准发布以后,按照我国《标准化法》的规定,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服务,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
■ 来源:央视新闻
相关链接
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
不能光劝,必须真罚
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将督促各地突出“三类场所”和高层居民楼等,全面彻底排查整治各类消防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突出问题。
无论是停放还是充电,电动自行车皆不可进楼入户,这是从现实事故中得出的血的教训,更是法律的明文规定。公安部《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称,对于住宅小区的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有物业的,归物业公司管;没物业的,则由主管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管。应急管理部公布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指出,对于乱停放乱充电行为,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的经营性单位和个人,最高处10000元罚款,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最高处1000元罚款。专门性法规之外,各地也都开展了多轮集中整治。但频发的火情,暴露出问题依然存在,甚至还相当严重。
电动车乱停放乱充电何以刹不住?从客观来看,个别住宅小区仍未配备专门的停放充电区域,或是停放区既不能遮风避雨,还不能便捷充电,抑或是堆满杂物,车主自是不愿意去。而更普遍情况则是,即便小区车棚条件尚可,许多人仍然心存侥幸,认为事故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哪怕车棚离单元门就几十米,也懒得走这两步。至于某些本当承担直接管理责任的物业,一则不大可能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地监管,二则即便看到业主带车上楼、私拉飞线,或是碍于情面、视而不见,或是真说几句却招来口角,只得作罢。乱象普遍,真正被罚的案例却少有听闻,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某种破窗效应。
安全问题最容不得糊弄。借着此次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契机,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违规行为动真碰硬、严加惩处,管理每严一分,行动每快一分,安全便更多一分。
如何安全使用电动自行车的电池?
产品质量:购买电动车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正规的销售渠道,确保产品质量合格。避免购买和使用无生产许可证、无品牌标识的产品。充电位置:不要在室内、楼道、门厅等封闭空间充电,以防止火灾发生时烟气无法迅速排出,造成人员伤亡。充电时间:根据电池容量合理安排充电时间,避免过充。大部分电动车电池在充满后继续充电会导致电池发热,甚至可能引起爆炸。充电方式:使用固定且符合安全标准的充电设施,避免使用非官方或自制的充电器。不要随意拉设电线进行充电,以防线路过载或短路。电池维护:定期检查电池和线路的状态,发现电池膨胀、线路老化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或修理。
使用与存放:避免超载使用电动车,超载会增加电池负担,提高故障率和安全风险。停车时应选择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电池受潮或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遵守交通规则:骑行电动车时应佩戴头盔,遵守交通信号灯和道路标志,不逆行、不抢行,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应急处理:了解电动车的基本结构和应急措施,如遇紧急情况能够及时切断电源,采取正确的灭火方法。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电动车的安全隐患,保障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骑行,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