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黄洁)近年来,丰台区不断完善“社区治理服务站”治理平台体系,通过搭建由社区书记担任服务站站长,派出所、综合行政执法队、市场监督管理所、消防队、物业公司等专业人员任副站长,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1+5+N”工作模式,辅以“吹哨报到”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将矛盾吸附和解决在了最前端。
强平台建制度聚合力
宋庄路第三社区的顺四条平房区曾经违建扎堆,拆违难度很大。一位居民在狭窄的胡同中摔伤,可担架就是抬不进去。以此事为契机,兼任东铁匠营街道宋庄路第三社区综合治理服务站站长的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刘一翔利用社区治理服务站吹响“集结哨”,由社区与城管执法队、拆迁办共同组成工作组,逐户动员居民自行拆除违建。讲明政策、提供帮助、从情理上劝导,最终不到20天就拆除完毕。
刘一翔告诉记者,类似的工作如果由主责部门依程序推进,所需时间相对较长,且易引发群众对抗情绪。而社区治理服务站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能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破解这一难题。
东铁匠营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霞表示,社区治理服务站就相当于社区治理的“中枢”,专业执法力量派人员常态化入驻,社区书记兼任站长,可以充分利用定期联席会议、每周社区巡查、工作台账及考核评价“四项制度”,实现责任上肩、力量在手。
“服务站不仅为社区赋能,让社区书记有了统筹权和调度权,同样也是职能部门的‘前哨阵地’,这让社区治理实现了自身的良性循环。”东铁匠营街道武装部长、综治中心主任王洪彬说。
党建引领延伸治理触角
丰台区的第一个社区治理服务站建在东铁匠营街道蒲黄榆第三社区。服务站运行一年半来,社区巡查、联合执法、定期例会早已成为常态。不仅如此,服务站还结合社区特点,进一步细化了实名管理、上账销账、“社区难事榜”等制度。
“我们将服务站功能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起‘党建+网格+治理’工作模式。”蒲黄榆第三社区书记、主任崔海燕介绍,社区梳理出网格五级诉求处理法,即由党员代表收集居民诉求,上报网格支部;支部解决不了的上报社区党委;社区党委对问题分类后,将难题交由社区治理服务中心解决;社区解决不了的,最终上报街道。
蒲黄榆第三社区的9个网格支部、185名党员网格员和23个微信工作群,渐渐成为沟通社区民意的“直通车”。社区治理服务站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结合社区特点探索了如“网格+支部”“有事找支部”等延伸工作机制,让社区工作运转更加高效。
两级联动强化实战效能
今年以来,丰台各街道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各街道综治中心充分发挥统筹调动效能,整合辖区等各部门力量。
作为社区治理服务站的上级平台,街道综治中心由辖区平安办、派出所、综合行政执法队等多个执法单位共同组成,在区委政法委指导和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统筹推进辖区平安稳定的各项工作。同时,街道综治中心与社区治理服务站两级平台联勤联动,一般的综合治理行动及日常居民诉求,由服务站站长组织调度,整合执法服务站力量开展综合治理;规模较大的整治行动,上报街道综合执法平台统一协调。
为使统筹指挥效能落实到位,街道综治中心进一步规范了联合执法制度,联合执法工作根据部门职责确定牵头单位,谁牵头谁主责,明确各自职责和目标。同时,综治中心对组织实施的各项工作开展分类督办,跟进办理进度,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丰台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翟光红表示,近年来,丰台区立足区域治理实际,努力探索社会治理向社区延伸的有效载体,通过“区、街道两级综治中心+社区治理服务站”工作体系,有效推动了执法资源在基层一线整合调动,将各类矛盾吸附和解决在了最前端,为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作出积极探索。